国家能源局主管 | 中国能源传媒集团主办

用户名 密码

首页->普法活动->权威解读

  • 权威解读

专家:标准体系建设是“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时间: 2022-11-07 16:19 来源: 人民网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宿忠民就《方案》进行了解读。

  宿忠民表示,《方案》提出了构建“双碳”标准体系的工作要求,以“双碳”工作对标准的全方位需求为导向,为构建全覆盖、多维度、多层次的“双碳”标准体系提供了“路线图”。

  宿忠民认为,标准体系建设是“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标准作为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加快健全“双碳”标准体系,既是“双碳”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完善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实现标准化生态效益的具体任务。

  标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宿忠民表示,强制性节能标准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技术依据。我国现有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112项,强制性能效标准75项,有力支撑了节能降碳减污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布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16项,实现年节能量77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

  标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创新引领。宿忠民表示,标准在推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负碳技术等创新技术迭代升级、构建产业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创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通行证”。

  宿忠民还表示,近年来,我国在节能、碳排放管理、非化石能源利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等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并在特高压输变电、智能电网、风电、光伏等方面实现国际标准引领。但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迫切需求相比,“双碳”标准体系的全面性、协调性、先进性都有待提升,标准与政策衔接、标准有效实施机制、标准国际化水平等还存在不足。

  他认为,《方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夯实“双碳”基础共性标准,结合能效提升、传统能源清洁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负碳技术推广等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技术路径,系统布局碳减排和碳清除标准制修订任务,以标准为“双碳”市场化机制提供规则、指引,强化标准实施应用。

  宿忠民表示,“双碳”标准体系全面覆盖未来“双碳”工作重点领域。《方案》充分考虑相关政策、技术和市场化机制的标准需求,提出了包含基础共性、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等四个子体系的“双碳”标准体系框架,实现标准对“双碳”工作重点领域全面覆盖。标准体系支撑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农业、林草、金融、商务、公共机构等重点行业和部门推进工作,构建了多维立体的标准体系架构。标准体系兼顾地区、园区、企业、产品等不同层次标准化对象的特点,协同布局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实现各层次各类型标准的协调配合。

  面对当前“双碳”工作对标准的迫切需求,《方案》提出实施四项重点行动,以加快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进程:一是开展“双碳”标准强基行动。加快完善碳排放监测、数据管理、核算、核查、报告与评估、碳中和、信息披露、碳排放管理体系等碳达峰急需的基础通用标准,2023年前完成30项国家标准制修订。

  二是开展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在用能产品和设备领域,加大制冷产品、工业设备、农业机械、信息通信设备等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及测量检测评估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工业领域,结合节能低碳等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煤炭等重点行业能耗限额标准水平提升,形成更加先进的标准;在交通领域,推进车辆燃油经济性及电动车能效等标准制修订。《方案》明确提出2025年前完成100项能效能耗标准及配套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三是开展低碳前沿技术标准引领行动,2025年前完成30项减碳负碳等前沿低碳技术标准的制定。布局若干“双碳”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动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协同布局。

  四是开展绿色低碳标准国际合作行动,联合更多相关方,扩大合作渠道,培育绿色低碳国际标准专家队伍,积极争取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绿色低碳领域相关技术机构秘书处和领导职务,加大节能、新能源、碳排放、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国际标准的实质性参与力度。2025年前提交30项绿色低碳生态国际标准提案,提升我国对国际“双碳”标准的贡献力。

  在推进“双碳”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面对标准研究基础相对薄弱、人才队伍相对不足、国际形势复杂动荡等多种挑战,《方案》提出应加大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协调等工作保障力度,夯实“双碳”标准体系建设基础。对此,宿忠民表示:一是更加重视“双碳”标准的技术研究,集中力量支持“双碳”基础通用标准相关技术方法研究、数据平台建设和应用工具开发,为“双碳”标准体系奠定坚实的科研基础。

  二是加快“双碳”标准化人才培养,主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复合型“双碳”标准化专家队伍,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升各相关方运用“双碳”标准的技术能力。

  三是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建设国际国内协调的“双碳”标准体系,推动碳核算、碳足迹、碳中和等先进适用国际标准在我国转化应用,支持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等国内标准的国际转化,积极分享我在气候变化、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双碳”标准化经验,提升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记者 孙博洋)

  责任编辑丨张媛媛